新闻资讯


商业银行应尽快开拓高校消费金融市场

信息来源: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贷款成为网贷平台发展最迅猛的产品之一。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然而,当前的校园贷市场乱象频生,银行在高校的消费金融服务也严重不足。因此,一方面要对部分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校园贷平台规范清理,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尽快开拓高校消费金融市场。

校园贷市场乱象频生

只需提交个人身份证号、所在院校、入学年份、学号和专业等个人信息注册及验证,在线录制视频签约,最短10分钟即可在校园贷网络平台获得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的大学生贷款。

在主营校园贷款的某校园贷平台看到,超过50%的申请借款用于创业启动,16%用于培训,应急周转、消费购物和旅行等也是申请借款的主要原因。校园贷的低门槛以及大学生这个特殊客户群体,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校园贷乱象频生。

一是有的校园贷平台在贷前环节虚假宣传,实则高息放贷,超出大学生合理承债范围。部分校园贷平台的年化借款利率在10-25%之间,分期付款购物平台要更高些,多数产品的年化利率在20%以上。二是有的校园贷平台设置贷款陷阱,甚至以“裸条”作为担保方式,贷后环节又暴力催收,突破法律道德底线。三是有的校园贷平台内控缺失,对借款人信息疏于管理,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被贩卖,导致伪冒欺诈事件。

校园贷的审批一般通过学生证、身份证以及学信网信息等进行风控,这些信息有被冒用的可能,也发生过多起此类案例。这对大学生未来找工作、贷款等都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

银行对高校消费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消费规模已提升到4500亿元左右。除了学费支出外,大学生正常的消费需求涵盖了培训教育、健身美容、游戏娱乐、社交往来等各个方面。

针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银行的覆盖严重不足。当前银行在校园提供的信贷服务仍聚焦于政策框架下的助学类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而面向更广泛大学生群体的商业化消费信贷,几乎等于空白。

以信用卡为例。从2002年起,银行曾较大力度推行大学生信用卡,层发生过学生过度透支、家长被迫还债等事件,因此出于审慎监管原则,2009年后监管层大幅度提高了学生信用卡发卡门槛,此后银行基本退出了校园信用卡市场。

然而与此同时,一些市场化机构乘虚而入,大量提供“校园贷”,导致问题频发。2016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各地都加强了对于校园贷的排查和监管。现在不少网贷平台已明确退出校园贷市场。

校园信贷属于成长链金融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授信是合理的,关键是要引导其健康发展。其实,银行完全有动力开拓高校消费金融市场,不单是为了眼前收益,更是为了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

如何规范健康地发展校园贷市场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具备普惠性。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因为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高校消费金融服务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具体而言,银行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高校消费金融产品,合理设置消费信贷额度和利率,使这些产品符合普惠金融属性。另外,依托自身的风控体系,银行要建立大学生的资信和承债评级模型。

对于市场化机构来说,开展高校消费金融业务除了需要资格准入(包括风控能力和合规销售等),还应尽量减少学生的现金类消费信贷使用,以抑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

同时,高校除了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还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财商素养和守信意识。通过金融知识竞赛、征信知识宣讲等,让学生识别金融陷阱、做好自我保护,同时也让大学生意识到,信用状况将直接影响其以后毕业、就业、创业、出国深造和贷款等重大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