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大数据体系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

信息来源:

从银行发展历程角度看,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物理银行、网络银行、移动银行和数字化银行。第一阶段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第二阶段实现了互联网接入,可提供线上服务;第三阶段实现了移动端接入,丰富了线上服务的手段;第四阶段,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进入场景化的深入,逐渐衍生出了开放银行、API银行等新的业务形态。

为了紧跟科技浪潮,中信银行在2019年开始数字化转型之路,持续加大信息科技基础投入,加速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中信银行开发“中信大脑”平台,目前已支持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新技术。在区块链应用方面,联合同业建立国内银行间最大的贸易融资区块链合作平台。

在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信银行与中兴通讯联合开发并共同拥有多项专利的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

在大数据研发应用方面,中信银行开始构建基于大数据平台体系的数据湖和基于X86架构MPP的数据仓库,作为中信银行数据体系建设的双底座。

李少伟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总结为: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价值导向,业务内核,数据驱动,技术支撑,组织保障,利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变革业务模式,从而创造出新价值。在数据体系建设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实现产品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用户数字化,进而实现数字产品化、数字业务化、数字用户化。据了解,现阶段,中信银行的大数据体系整体规划是,实现“一个底座,两个平台,三大体系”,以此支撑多个应用场景,打造一个能够实现数据整合、能力共享、应用创新的企业级数据平台。

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经营效率

据了解,数字化管理体系方面,目前中信银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从数据收集、整理、报告到转变成行业洞见的数据价值体系,这也是中信银行数字化运营的基石。该数据价值体系的系统载体为BI产品体系,该体系面向不同的角色提供了适应性的产品交互方案:管理层及业务人员可实现可视化大屏+移动驾驶舱;数据分析人员可实现自助式拖拽;科技人员可实现可视化SQL。

中信银行在大数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遇见很多问题。其中,在构建报表体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个是报表数量过多,不成体系,另一个是过度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忽略了基于业务的常规报表作用。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中信银行提出通过“经营场景+核心场景+移动APP”的模式,实现从董事长、行长到客户经理全层次数字化视角,通过组建懂业务的数据专家团队,跟业务团队紧密融合,首先梳理整个业务条线、产品条线的流程,再根据业务条线、产品条线指标对应的业务流程进行逐级拆解,找到增长等式或增长路径,从而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报表体系,最终建立整个业务的数据价值体系。据李少伟介绍,数据价值体系建立完成后,每个指标、每个报表都能对应到业务流程中相应的环节,当出现业务波动时,不仅可以迅速在整个体系上表现出来,还可以快速定位到导致整个业务波动的业务单元或业务环节,最终能够使银行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根据数据价值体系反应出的问题,直接督导相应的经营单元进行业务改良,提高了经营效率。

“构建数据价值体系形成了一张庞大的指标网,让中信银行从总行领导、总行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各个中后台部门相应人员、分行领导到支行客户经理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仓,在全行层面实现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驱动。”

据了解,中信银行数字化管理还涉及到智慧资负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主要是基于内外部市场变化快的应用数据,运用多种计算引擎和业务模型,推进中信银行资负管理数字化转型,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资负业务的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加强资本管理建设、监管达标、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

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用户价值

中信银行构建的“三大体系”的第二部分就是数字化运营营销体系。据了解,数字化运营营销体系方面,中信银行以数据为主线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用户为中心,用数据刻画用户,融合全渠道、全业务数据,打造用户、产品、渠道闭环;第二阶段,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用户生命周期和价值的运营体系,合理运用渠道、产品和服务资源,促进业务增长;第三阶段,利用科学评估,通过不同渠道,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用户效率;第四阶段,为网点运营人员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的辅助营销工具。

中信银行数字化营销的起点是标签化。首先实现用户标签化、产品标签化,用户数字化、产品数字化和渠道数字化,主要涉及到:用户画像、产品画像、服务画像和企业画像。

据了解,中信银行数字化运营营销体系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用户运营、产品运营及智能营销。

用户运营方面,据李少伟介绍,中信银行目前已实现用户精细化运营,其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用户标签化,通过用户标签将用户分群,进行差异化运营,增加用户粘性,提升用户价值,以实现提升关键指标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打通各个业务条线,依托数据中台能力,海量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将底层用户拉通,根据业务场景建立标签画像体系,进行交叉营销,构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用户价值。

中信银行产品运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互联网产品优化和金融产品优化。据李少伟介绍,互联网产品优化主要包括,APP、微信公众号等移动端应用用户体验优化,达到提高用户粘性的目的;金融产品优化主要包括,实时根据目标用户,以及不同人群对产品的反应,优化金融产品组合和再造金融产品流程,围绕用户的旅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

中信银行智能营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营销,通过接入特定场景,开展资产管理等营销业务,第二个是依托中信银行自有数据和第三方数据,以种子人群为基础,开展精准营销,第三个是围绕中信银行整体指标体系,形成面向整个渠道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营销体系。

李少伟表示,在智能营销领域,中信银行建设、优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主动营销,另一类是被动营销。

主动营销层面,中信银行针对客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结合客户画像特征,通过标签工厂,筛选相应名单,或通过特定的应用场景模型输出名单,最终通过对接CRM系统,通过手机银行消息推送、短信推送等方式进行主动营销。目前,中信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智能营销体系,赋能业务,达到快速进行营销实验和营销尝试的目的。

被动营销层面,中信银行基于客户旅程进行营销。从流程看,客户旅程营销通过前端的用户分析系统,实时收集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商机系统实时计算商机,通过营销策略管理平台,实时触发营销策略,通过全系统来匹配营销权利,通过渠道管理系统选择合适的渠道,进行短信、微信、座机外呼等手段进行营销触达,最后通过BI体系进行营销效果评估,从而实现基于用户旅程的实时自动化营销。

全面风险管理技术支撑数字化风控体系

随着近年来银行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的时候面临各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构建全面的风险管控智能化平台势在必行。

据了解,在数字化风控体系方面,中信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搭建全行风险管理体系,涵盖客户评级计量、信贷授信决策、贷后管理预警、实时交易预警等业务场景。打造个人信贷智能审批体系,风控流程达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据李少伟介绍,中信银行在知识图谱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应用于包括案件调查,失联修复,企业图谱、担保圈、隐性集团,精准营销,转账分析,反欺诈、反舞弊图谱等领域。

“小微客户群体对自动化审批流程要求很高,因为日送审量大,通过人工操作很难实现,同时小微客户群体对放款时效性要求比较高,放款速度慢会导致弃单率高,在浪费大量营销费用和审核费用的同时,还会降低用户体验。”

为了提升整体信贷业务的服务水平,中信银行构建了个人信贷智能审批体系。通过该体系,用户可在手机APP上直接提交申请,申请需要填写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人脸识别、诉求(要借多少钱、要分多少期)。提交申请后,中信银行通过外部数据接入等手段,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获取用户行为数据,发送到数据存储中心,最终通过机器学习引擎、规则计算引擎和图谱计算引擎,计算出用户的授信评分并传送到决策引擎,决策引擎根据第一轮决策的结果,通过流程控制中心决定是否通过审批,以及还需要什么数据源。每轮的结果由流程控制中心智能分配下轮需要的数据及决策路径,最后决策通过、拒绝还是电核,整体体系使得每个人所走的风控流程不同,使得风险决策更加精准,并有效的提高了审批效率。

李少伟表示:“个人信贷智能审批体系使风控流程达到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促进了中信银行业务发展。”

通过建设数据体系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战略落地都需要合适的组织策略和工作机制的保障。对此,李少伟表示,目前在中信银行内部也在进行领域制的转型,主要通过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懂业务的数据业务专家团队和技术一流的数据技术专家团队,保证数据体系建设时有一定的业务前瞻性的同时,业务能够做到技术上的先进性。

“通过搭建技术平台、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中台,融合团队工作机制和数据价值体系构建的方法论,打造一个既有统一化数据技术,又有业务能力的数据平台,使全行数据架构统一,数据治理规范化、数据应用智能化,让数据和业务充分连接,形成‘业务-数据-数据价值’闭环,打造真正的金融大数据智能中心。”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发展,银行数字化转型早已是大势所趋,而今年的新冠疫情,给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速、加速发展提供了窗口期,现阶段更需要金融机构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应用的思维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用数据驱动银行服务与风控革新,从而提升整体业务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