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2019年,消费金融行业与野蛮生长的蛮荒时代做了告别,全产业链遭遇来自监管层面的重点整治,从贷前数据管理,到获客方式、支付渠道,再到贷后管理,都成为规范的对象。此前,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银保监会通气会上表示,一些资本实力强、具备一定金融科技基础及良好内控能力的机构,推动其主动转网络小贷公司,个别符合条件的可以转消费金融持牌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在消费升级、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不断开放的大背景之下,消费金融牌照再度开闸。2019年11月,平安集团获批在上海筹建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获准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而在2019年上半年,度小满金融出资4.5亿元成为哈银消费金融第二大股东。此外,还有多家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也正在排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在积极招揽新股东。
随着入局者的逐渐增多,行业赛道逐渐拥挤,息差费率逐渐缩小,行业天花板隐现。在此背景之下,消费金融机构开始凭借自身优势,创造新的盈利点。
利润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了已经获批成立的28家消费金融公司外,还有十几家已筹备申请牌照的公司处于排队等待过程中。其中,包括郑州银行发起申请的九鼎消费金融;甘肃银行、奥马电器等发起申请的陇银消费金融;宁波银行、富邦家具等发起申请的永赢消费金融;大华银行和申能集团发起申请的申能消费金融等。
赛道拥挤的同时,早已开业的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呈现出利差缩小的态势,留给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空间正在进一步收窄。
湖北消费金融公司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6.55亿元,同比增长约94.36%;净利润为0.56亿元,同比增长69.70%,净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招联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6.06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净利润7.1亿元,同比增长17.5%,净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净利润增速放缓,首先是因为利差缩小。在两高两部《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下发之后,各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都进一步加强了利率的管控。
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告诉我们,根据最高法审判案例,年利率24%内保本保息,年利率36%内保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目前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经主动将年利率压缩至24%以内。
利差缩小的同时,营业成本的上升也导致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马上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表示,风险成本、贷后管理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等成本不断上升,加之整个信用市场的信心修复尚需很长时间,这些都进一步压缩了规范持牌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
一位资深消费金融行业人士表示,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许多催收公司倒闭,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贷后管理能力部分缺失,不良率攀升。
与此同时,线上流量饱和、获客成本的增加也导致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盈利空间缩小。“获客贵且难是所有依托互联网展业的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共同难题,流量集中在字节系、腾讯系、百度系等巨头手中。”中原消费金融方面表示。
我们梳理发现,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线上获客的主要渠道包括自身APP、微信公众号、与第三方合作。
法国SKEMA商学院(苏州校区)客座教授于宝山表示,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获客的效率最高,但同时合作方提出的利润分成也较高,这部分成本正在快速上升。
此外,随着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各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亟须扩大资金规模,融资力度加大,覆盖规模也逐渐增加。其中,同业借款(拆入资金)作为广泛、快速、有效的融资渠道,具备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和成熟的业务模式,是各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以兴业消费金融为例,银行同业拆放是其最主要的负债来源,2016~2018年同业负债金额(包括同业存放和同业借款)分别占负债总额的93.97%、93.43%和91.24%。而中银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2016~2018年拆入资金占总负债的比例均高于80%。
上述资深消费金融行业人士表示,同业拆借业务因其期限短、监管限额等要求,主要是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的流动性补充工具。随着各家机构成立年限(3年)及连续盈利年限达到发行资产证券化(ABS)及金融债的准入条件,ABS、金融债等工具逐步成为各家机构丰富融资来源的有效手段。
中银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较先使用了上述融资工具,发债活跃机构的同业负债占比随之逐步降低,负债结构得以优化。2019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发行ABS。
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14日,本年度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发行7只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144.74亿元,同比增加50.32%;而2018年同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只有捷信消费金融发行了3只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 96.29亿元。
不过,28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目前仅有包括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等在内的9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监管批复可以发行ABS产品。
中银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资金管控能力能否适应金融市场和行业发展需要也很重要,否则即使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自身资金、风险管控能力以及品牌美誉度不强,也难以在市场上融入资金,化解资金困境。
场景、科技之争
2019年,考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最重要标准仍是合规经营。在保证这一底线的同时,如何突破资金、流量、风控等限制是当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在谈及小米获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原因时指出,小米的手机消费场景是其成功的必要因素,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好场景的重要性。
自2017年末141号文《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以来,从现金贷向消费场景分期转型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内的共识,拓展消费场景成为不少平台转型的抓手。
耐用品消费(手机、家电等)、居住、教育、医疗等大额低频场景,成为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利用股东场景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如在联通自营厅开展购机分期等便民活动。马上消费金融将刷脸系统与酒店入住结合,提前布局场景酒店消费场景等。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指出,2019年以来,长租公寓、医美分期、教育分期爆雷事件频发,未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于场景的把控势必更加严格。另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也使得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流量之争更加激烈。
那么,消费金融公司该如何寻找及留存用户?
中银消费金融方面认为,应采取复合型“直客+荐客”、线上线下融合交互获客模式,凭借技术服务方式提升获客效率并降低获客成本。此外,基于交叉营销获客成本低的考虑,还可以积极探索创新交叉营销方式。
在留客方面,中银消费金融方面认为,可借助金融科技建立统一客户管理平台,通过连通内部数据库,采集客户身份属性、金融属性、行为属性、风险属性等多个维度,建立客户标签体系,衍化出丰富的客户画像,形成了完整风控体系和多种营销方式,包括黑白名单识别营销,主动、自动营销等;通过判断客户生命周期和潜在贷款需求,提供个性化营销服务和有针对性的产品以留住客户。
此外,“会员制”成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留客新武器。
马上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的会员可以在商城购物、视频VIP等领域享受折扣,同时会员借款时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息减免优惠。招联消费金融的会员不仅可以在部分商城购物时享受折扣,还能在借钱时用积分兑换7天免息券及9.6折的借款券。
此外,加大自主获客能力也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努力的方向。
在赵国庆看来,自主获客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寻找真正有需求的目标用户群;能有效挖掘真实需求;可以降低欺诈率,提升用户还款意愿,坏账率也会逐渐降低。
谈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原消费金融方面指出,消费金融公司经历了10年发展,持牌机构优势开始显现,消费增长、政策鼓励、行业整顿使得不合规非持牌机构纷纷退场,腾出大量市场空白,消费金融市场逐渐回归有序、金融市场加大开放、整个社会征信体系更加完善等,都为消费金融公司带来发展机遇。
未来,消费金融市场需求将会以二线以下城市的下沉市场为主。
“钱可以少挣一点儿,但是风险一定要控制住,一定要稳健发展。”赵国庆认为,未来利润和规模不应是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目标,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